净零碳城市走访丨深圳:领跑绿色低碳发展如何继续发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?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、2022年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中,深圳连续保持排名第一的领先地位。
早在2020年,深圳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就达到全国超大城市的最优水平,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的1/3和1/5。
2023年,深圳加快“近零碳”城市建设布局,在《深圳发布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中提出的目标是:到2025年,深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下降14.5%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、省下达指标,为深圳市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;到2030年6t体育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在全国、全省先行示范,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。
身为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城市,深圳正在领跑。数据显示,深圳能源单位GDP能耗和GDP碳排放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/3和1/5。同时,深圳的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也处于稳定趋势,2019年-2021年深圳能源消费数据显示,深圳能源消费总量处于4000到5000万吨标准煤之间。
细化分析深圳能源消耗结构可以发现,第二产业能耗低是重要原因。数据显示,2021年,深圳第二产业单元GDP能耗是0.13,低于北京的0.239。这主要由深圳的支柱产业决定,从工业结构来看,深圳以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导,相比于以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,深圳市的支柱产业更加低能耗、低排放。
究其根本,深圳从工业高质量发展出发,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这从深圳工业发展路径可见一斑,从早期的三来一补,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头戏,到如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,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变,再到如今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,深圳一直在追求工业高质量发展。一方面,深圳不断淘汰转型低端和高消耗企业,数据显示,早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深圳就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.7万家,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、煤炭等行业基本退出,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也进入不断下降的阶段。另一方面,深圳不断促进产业升级转型,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,数据显示,2023年,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4489.68亿元,占GDP比重突破41.9%。
“工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也是绿色低碳产业发展。”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在探索产业升级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,深圳许多产业在此基础上继续升级,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正向循环,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深圳的优势产业便是最好例证。国研智库发布的《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(2023)》显示,2022年,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为1731亿元,同比增长16.1%。其中,智能网联汽车(46.1%)、新能源(16.1%)两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,更是跑出了一系列行业引领未来的企业,如2023年全球新能源电动车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等。
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淑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深圳在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,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,加强智能网联、新型储能、光伏等优势产业,持续培育发展氢能经济等仍有发力空间。尤其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基础上,陈淑玲建议深圳要创新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技术,加强梯次利用,实现循环经济模式;构建智慧管控体系,从碳排放监测到碳排放核算,再到能源管理,全面推进深圳市的碳排放管理工作。
在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之外,在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温室气体重点减排领域,深圳也重点出招解决。
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减排成本高、减排路径不清晰是企业面临的碳减排难点。
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首当其冲,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之一,深圳通过完善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,让企业依托碳市场交易碳排放权,既让企业在效果上看到节能减排带来的“真金白银”收益,也让企业看到超额排放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。这种链接成本的方式,促进企业加大碳减排投入,加快推动企业向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转变,为企业不断促进减排提供了长足的动力。
2023年12月29日,深圳市生态环境局《关于公布重点排放单位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情况等信息的公告》显示,2022年度深圳市680家重点排放单位全部足额履行了年度碳排放履约义务,履约率为100%。2023年度深圳碳市场交易额2.52亿元,同比增长1.82%。其中,碳配额交易额2.25亿元,年末碳配额收盘价61.00元,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3亿元。2023年碳市场流动率为15.33%,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。
除了通过碳排放权实现市场化交易,深圳还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改革,创新深圳气候产业融资方式,也为深圳企业碳减排提供更多资本支持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国家(深圳)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共公布两批共196个入库项目,融资需求近411亿元,项目实施后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减排量约591万吨。
同时,深圳市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局等部门,制定了覆盖绿色工厂、绿色供应链清洁生产、储能产业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等补贴政策。
在生活消费领域,由于深圳是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,居民生活消费是深圳市能源消费压力的重要来源。数据显示,2019年-2021年的居民消费碳排放正处于上升趋势。
为此深圳多措并举,通过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。通过宣传推广低碳知识,培养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深圳连续多年举办“气候科普进校园”、国际低碳城论坛、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等活动。截至2022年,深圳创建公众环境教育设施61家,绿色低碳理念成功融入城市肌理。深圳还不断完善碳普惠体系,积极向社会广泛征集碳普惠方法学开发建议,汇聚社会绿色低碳智慧,不断拓展碳普惠方法学覆盖范围,已涵盖居民用电、公共出行、共享单车等领域。目前,深圳碳普惠用户已超600万,市场化机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,正在激励居民更多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,社会减碳良性循环逐渐形成。
韦福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深圳通过碳普惠实现供需双方为达到碳减排的双向奔赴,将个人的碳排放消费积分与碳排放交易平台打通,实现消费者的碳消费与企业碳排放的交易互联互通,将促使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形成选择偏好,也有利于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低碳产品生产,对消费者和企业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。
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因为深圳是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之一,在突破其他碳减排领域的时候,深圳会面临投入成本大,边际效应递减的现实。在此背景下,推动能源结构转型,加强清洁能源使用将成为深圳降低碳排放的重点。
但是土地面积狭小,资源禀赋差的现实环境,决定了深圳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条件。对此,深圳从全国视角出发,通过挖掘已有优势+引进外来资源的方式,持续优化自身能源结构。
深圳充分挖掘自身清洁能源潜力,大力发展新能源,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超50万千瓦。建设东部环保电厂、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等生物质发电项目,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达61.9万千瓦。同时,深圳引入区域外清洁电力,推动汕尾200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登陆深圳,建设藏东南至大湾区±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,计划到2025年交直流通道送电能力达到1500万千瓦。
在存量建筑方面,尤其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园区,是深圳进一步发力方向。韦福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虽然深圳是绿色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,但是在存量建筑方面,深圳需要通过探索市场化模式,让企业参与到改造中。
据记者了解,深圳正在通过打造低碳样板,评选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方式,重点促进存量建筑领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。
目前,深圳已启动三批8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,场景涵盖公共设施、产业园区、消费商圈、校园空间等。据记者了解,试点项目广泛应用了建筑立面太阳能光伏系统、光储直柔、智能微网等先进技术,预计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达122MW,建设完成后预计年减排量可达43.2万吨。基于试点项目,深圳下一步将制定近零碳建设技术指南,构建近零碳建设技术标准体系,通过国际论坛、新闻报道等多途径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案例,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近零碳建设。